OFweek工控网讯:随着利润空间越来越小,素有“代工”之称的富士康也已被迫转型。像富士康这样的代工企业,把大部分的利润留给了上游的大厂。数据显示,一部价值五六千的手机,苹果公司毛利率40%,富士康却不到10%。尽管随着廉价劳力发挥到、成本已经被压到,在资本市场上,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,鸿海股价已大跌逾6成。
增收不增利成为近几年中国代工企业痛苦的生存方式。异常恶劣的竞争,已让中国代工企业不堪重负。作为全球的代工企业、作为控制成本能力强的跨国公司,富士康率先告别深圳西迁北移,以降低成本为目标,吹响中国代工业产业转移的集结号。
富士康总裁郭台铭表示,第四代富士康将在贵阳市贵安新区投资,并走产业研发、软件研发、云端网络等发展路径。然而,产业转移很难一蹴而就,更何况,由于目前生产要素市场化不完全而形成的价格洼地,终会被不断推进的改革填平。对于企业来说,如果不断追随这种价格洼地转移,终将会转无可转。
郭台铭心里很清楚,从根本上来说,应对生产要素不断市场化的手段是产业升级,通过产业升级提高利润率,应对成本的上升。他不但提出加快机器人应用推广工厂自动化,并推出自主以求转型。
1、资金问题。由于机器人所应用的工种不同,制造成本也有所区别,约在几万、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不等。同时,使用期间的维护保养费用以及技术变革更新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,那也是无可估量的。分析师预计,建立自动化工厂所需的资本相关年度开支至少需要21亿美元,甚至可能超过100亿美元,而富士康此前的资本开支一直维持在30亿美元左右。加之由于大陆工人薪资上涨,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,富士康的利润率一直呈下降趋
2、社会责任。虽然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可以有效缓解员工矛盾问题,但机器人上岗就意味着劳动力下岗分析师称,富士康推动生产自动化并不受到中国政府的欢迎,因为富士康相当稳定地创造了大量的岗位,为全国各地的人提供就业机会。
市场机制不完善、资源配置效率不高、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富士康产业升级的速度。富士康早在2003年就提出从“制造的富士康”向“科技的富士康”转型,但7年过去了富士康还是“制造的富士康”。对于中国来说,产业升级仍是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。
中国代工业该走向何方?是产业转移还是产业升级?无庸置疑的是,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角色,必须一再转移提升,一定要由“代工制造”到“高价值创造”。如果再过10年,中国代工业仍不能完成产业升级,那么中国代工业面临的抉择将变为迁往国外或走向衰败。